澳门永利welcome(中国)有限公司

诠释西迁精神: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

他们是开发西部的先行者,在半个多世纪里,历经风雨,扎根黄土矢志不渝,对祖国大西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,同时也铸就了“胸怀大局、无私奉献、弘扬传统、艰苦创业”的西迁精神。

\
(经历20世纪50年代西迁的部分师生行走在西安交大校园内。  by新华社记者 王晓凯)

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!

新中国成立后,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工业和国防建设平衡考虑,提出了一系列调整方案。1955年4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迁。西迁方案是在教育部和交通大学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作出的重大行动。

党中央一声令下,交通大学迅速行动起来。1955年5月10日,交通大学校长彭康等人,从上海繁华的都市来到西安城外的一片麦田考察选址,这片不时有野狼嚎叫的田野,就是如今西安交大的校址。仅仅一年多的时间,交大人就把这片田野变成了容纳一万余名教职员工的校舍。

\
(1959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校景)
 

带着“支援西北建设”的重任和使命,交大人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1600多公里的大迁徙。1956年6月2日,西迁先遣队伍出发。8月10日第一批西迁师生员工和家属踏上西去的专列。在那趟从上海开往古都西安的特殊专列上,每个人都手持一张粉红色“乘车证”。“乘车证”正面,除一列疾驶西行的火车图案外,还醒目地印着“向科学进军,建设大西北”的字样。列车经过49个小时长途奔波,终于开进了西安车站。

面对国家的号召,面对迁还是留的选择,交大教职工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,义无反顾投身西部教育事业。有的把自己的工厂、洋房卖掉,或捐献给国家,举家西迁;有的辞别久病的父母,只身踏上西迁的征程,站到了西部开发的最前沿。

\
(60年前的乘车证上写着“向科学进军,建设大西北”   by《中国人才》李向光)

“中国电机之父”钟兆琳先生,妻子卧病在床,他只身来到大西北,天天吃集体食堂,全然不顾自己已是花甲老人,硬是在一片空地上建起西安交大第一个电机实验室。

得知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时,蒋大宗正在清华大学为全国自动化训练班讲课,他立即和在北京的其他交大教师一起联名发回响应电报,旗帜鲜明地拥护学校西迁。后来,蒋大宗一家三代七口都随校迁往西安。

“长安好/建设待支援/十万健儿湖海气/吴侬软语满街喧/何必忆江南”……

当时西迁的交大人当中,66岁的沈云扉年龄最大。1957年他填写的这首《忆江南》成为西迁人真实的心态写照。
让交大在大西北高原上扎根

电灯不明,电话不灵,马路不平。当时的西安交大,校园兔子跑,入夜有狼叫。校门口来去的多是马车驴车,进城是一条疙疙瘩瘩的石子路。而三年自然灾害的来临,导致生活更加困难,吃饭都成为棘手难题。开会要坐在四面透风的草棚大礼堂里,冬天的大教室要靠一个小炉子勉强取暖。

马知恩教授说,“初到西安时,从环境到饮食大家都不习惯,人们吃习惯了米饭,而这里都是杂粮,尽管西安市政府和市民给予了许多特殊关照,但条件依然艰苦,但大家都不计个人得失,一心一意想把交大建设发展好,真正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!”

\
(1958年,西安交大师生在调试科研产品)

杨延篪教授1929年生于香港,1954年到交大担任助教。回想当年西迁的艰苦环境,他记忆犹新:“那时我们戏称‘晴天扬灰地,雨天水泥地’。抵达西安时正值大雨,一下车脚就陷进泥里,还有很多同学滑倒。”
\
(1958年,西安交大无线电系350教研室在做试验)
 

朱继洲教授说:“西迁三年后,学校师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考验。每日里粗粮野菜、缺油少糖,许多人病倒了,他们带着浮肿病、肝病,坚持教学、坚持劳动、坚持基本建设、坚持为兴办新专业而‘边干边学’,为了交通大学这棵在上海生长了62年的大树,能够在西北高原上顺利地生根、开花、结果,他们咬紧牙关从困境中踏踏实实地迈开步伐,战胜自然灾害、战胜心理上的脆弱,坚定地站稳了脚跟,使西安交大成为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之一。”
为培养人才忘我奉献

学校刚迁到西安时,年近花甲又患多种慢性病的钟兆琳为教学倾尽全力。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给学生上课;作为系主任,他事必躬亲,迎难而上,在他的建议下,西安交大电机系增添了电机制造方面的设备,建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电机制造实验室。钟兆琳培养过一批优秀人才,这其中就包括钱学森。钱学森曾表示,钟先生的教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受用了一辈子。

钟兆琳在病重之际还不忘为教育后人做点事。其遗言这样写道:“愿将我工资积蓄的主要部分贡献出来,建立教育基金会,奖励后学,促进我国教育事业,以遂我毕生所愿……”1990年4月4日,钟兆琳逝世,其子女遵嘱将他积蓄的2万元工资赠予学校,西安交通大学以此设立了“钟兆琳奖学金”。

\
(1957年锅炉教研组主任陈学俊在备课)

蒋大宗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始人之一,西安交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奠基人。在当时的条件下,他常常夜以继日地备课,并要求家人都关注爱护学生成长,他培养了硕士生80余名,博士生20余名。2003年设立“蒋大宗基金”,激励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。蒋大宗挚爱教育事业,他留下亲笔字条,希望将自己的积蓄献给一生热爱的教育事业。离世后,蒋大宗的女儿们将父亲20万遗产捐入“蒋大宗基金”。

陈大燮讲授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程,在担任副校长后仍坚持上讲台,并一如既往地关注青年教师成长。他经常深入课堂,听青年教师试讲,勉励青年教师既要严谨治学,又要敢于严格要求;要钻研教学法,要把课讲得像“说书”一样吸引学生。陈大燮孜孜不倦,勤奋工作,留下数以百万字计的科学专著、教科书、科研报告和教学资料。他的《高等工程热力学》《传热学》《工程热力学》《动力循环分析》等著作在高等工程教育界和科技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\
(1958年7月,电机系师生在做试验)

光阴荏苒,岁月如歌。当年西迁中的许多教职工如今已长眠黄土地,年龄最小的,如今也是白发苍苍年届八旬。他们是开发西部的先行者,在半个多世纪里,历经风雨,扎根黄土志不渝,对祖国大西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,同时也铸就了“胸怀大局、无私奉献、弘扬传统、艰苦创业”的西迁精神。

西迁故事,总是能够让人深感触动。

中央一声召唤,他们立即行动,告别繁华的上海,迁往遥远的西部,以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, 在荒芜的大地上,建起崭新的校园,为西部开发培养一茬又一茬的优秀人才。

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的西迁史,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。    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