游客13年增14倍,曲江掘金文化产业的秘诀是……
时间:2017年11月08日 05:14
来源:
从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
《白鹿原》等热播影视剧,
到深挖周、秦、汉、唐盛世文化的富矿,
再到文创产业的全面提速,
近年来一批文化项目发挥出的龙头聚集效应,
以曲江为代表的西安阵营,
正在让千亿级的文化“蛋糕”加速成型。

1.热播影视背后,老陕的故事更有说头了
一部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,挑动了全国人民的味蕾,有“吃货”建议,这部剧应该改名《舌尖上的陕西美食》。算上《白鹿原》,今年已有两部现象级的热播影视剧,背景都在陕西。小吃和美食长了脸,周家大院、吴家大院和白鹿原等地也受到游客的追捧,有旅游网站算了笔账,陕西旅游热度因此上升了百分之八十多。

追剧引来旅游“自来水”,这事在全球很多景点都有先例。透过屏幕,以曲江为首的影视陕军正在投资江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。今年这两部热剧之外,《大秦帝国》、《百鸟朝凤》、《功夫瑜伽》等一部部优秀作品的出品或投资方名单里,都闪现着曲江系的身影。

陕西不缺历史文化资源,而把资源整合成产业,曲江是最有发言权的。光是在影视这条主线上,就耍出不少“花样”。早几年,随着《大秦帝国》的热播,衍生出了“秦二世遗址公园”、“大秦帝国连环画”等一系列文化旅游、影视剧作、网络游戏、图书漫画、文化演出、创意产品、博物馆产品。其中,文创礼品还登上了西洽会。

顺带一提,白鹿原从小说改编了影视剧,也已演绎为文化品牌,光民俗景区就建了三个。难怪有人感慨:“憨直的老陕也学精了,越来越懂得讲故事、做文化输出。”
2传承西安文脉,产业聚集效应加速显现
以影视投资为突破口,是产业整合的路径之一。事实上,在文旅、活动和演艺等多个领域,近年来,西安的一批文化项目都开始发挥龙头作用,并形成多业态融合。

十多年前,大雁塔北广场对外开放时,“亚洲最大喷泉广场”的名头令人印象深刻。以这里为起点,大唐芙蓉园、曲江池遗址公园、唐城墙遗址公园、大唐不夜城、西安音乐厅、美术馆等兼具历史记忆、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文旅项目相继落成,单一景区变成以曲江5A级景区为核心的唐文化园区,产业聚集效应也开始加速显现。

如今,曲江已成为游客了解西安的必去之处,也成为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场所。从2003年的360万人次到2016年的5000万人次,曲江核心区游客人数达13年前的近14倍,平均每年增幅超过1倍,仅在去年,带来的文化旅游综合收入就将近300亿元。

文化活动也好戏不断。去年的西部文博会、丝路国际电影节,今年的西安国际马拉松等盛会,让陕西文化和西安元素得到了精彩亮相,彰显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自信。

沿着清晰脉络,去年以来,陕西大剧院、城墙顺城巷区域文商旅综合改造、小雁塔历史文化街区、曲江文化运动公园、天坛遗址公园等项目的启动和落成,将为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想象空间。

除了核心板块,曲江已经开启了“文化+”之路,在临潼、楼观、玉山、渼陂湖等地,旅游、养生、健康、生态、绿色产品等全系列产业链,正在扩大文化的外延,提升文化的含金量。
3.大西安千亿级文化市场,曲江要做主场地
文化产业是个大生意?有人说:笑话!哪有挖煤赚的快,一个日出日落,一个小小的煤矿就有六位数进账。这么算在过去没错,不过,当高耗能产业过剩,掉过头再看,文化对周边产值的拉动,是传统行业无法想象的。

随着社会发展,文化产业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。到2020年,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我国GDP的比重将从现在的4%升至10%,达10万亿元级别。“到2021年,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,占GDP的比重9%”—这是西安定下的“小目标”。

将这些数字变成现实,进而掘金全国万亿级市场,毫无疑问,主引擎还在曲江。目前,以曲江为代表的西安文化产业阵营,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行业体系,而在高端、高产值、高附加值的文创产品、文化装备制造、文化贸易等领域还有进一步升级潜力。.

西安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相关决议,确定将从政策扶持的角度,补齐文化产业发展短板。风好正扬帆,有理由期待,有关这座城市文化梦想的蓝图正徐徐拉开。

上一篇: 西安曲江新区:以金融创新服务中小文化企业